近年來,水利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水利治水思路,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節水灌溉事業得到較快發展。節水灌溉在促進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收入及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總結微灌工程技術應用與發展的經驗,分析、解決存在的問題,2008年,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組織開展了微灌技術推廣專題研究,通過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和資料整理與分析,由中心所屬潤華農水實業開發公司負責并完成了《微灌工程技術綜合評價與推廣專題研究報告》,以下為該《研究報告》的摘要。
一、微灌整體發展現狀
1、截至2007年底,全國微灌面積已達97.7萬 hm2(1465萬畝),其中2000年以來發展了近78萬hm2。新疆、甘肅等地大面積的棉花、西紅柿膜下滴灌及葡萄滴灌,山東、遼寧、山西、浙江、甘肅等地溫室大棚蔬菜和花卉、果樹微灌,成為全國微灌發展的主戰場和代表性工程。
2、我國現存的微灌工程大部分是適應地方經濟社會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建設起來的,依托國家重點農村水利項目資金,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推動和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少量是受經濟效益驅使和農業生產需要自行建設的。工程管理上,以集體統一管理、集體與業主分工協作管理形式為主,少量分散管理。
3、目前,基本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微灌設備生產體系,全國共有滴灌管(帶)生產線近1400條,擁有新疆天業、甘肅大禹、北京綠源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微灌設備制造企業,滴灌管件、施肥裝置、過濾器等配套產品基本齊全,達到了年可配套1200-2000萬畝的生產能力,國產設備占據了國內95%的微灌市場,有些產品還出口到國外。
3、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微灌技術標準體系,共出臺與微灌相關的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37部,其中工程技術類3部,基礎術語類2部,管理類4部,產品類28部。
二、微灌工程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從本次專題研究實地考察的新疆、甘肅、山東和北京四�。▍^)41個微灌工程(詳見《微灌點調報告》)總體分析,效益顯著。
1、微灌具有作物灌水均勻、作業強度小、機械化程度高和適用性廣等特點,并有利于作物抵御不良氣候條件,保持穩產高產、提高了作物品質等優點,一般比傳統灌溉節水33~50%,產量提高30-40%。
2、微灌技術對地形適應性強,與傳統灌溉技術相比,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約8%;微灌系統可以隨水將肥料和農藥直接輸送到作物根區,提高了化肥和農藥的利用效率,可節省化肥、農藥用量50%,利用率提高30-40%;微灌使土壤不板結,團粒不破壞,節省了大量勞力費、機力費。綜合考慮農產品產量、品質提高和節省農業生產成本,采用微灌技術一般可增收30%左右。
3、在微灌條件下,通過采用封閉管道輸水,減少了輸送過程中的滲漏損失和水對病蟲害的傳播,病蟲害發生率降低,明顯減少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用量,不但保護了環境,而且防治效果好。
4、應用微灌技術后,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灌水方便程度和勞動效率,有效避免了過去爭水、搶水引發的水事糾紛,并且農村勞動力可更多地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進一步增加了農民收入。
5、微灌技術應用帶來了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微灌技術應用于設施農業、現代農業中,促進了農業規�;洜I和產業化發展,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帶動了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加快了農民民主管理進程,有效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
三、微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微灌發展規模和速度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會加劇,伴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對灌溉精準度和保證率都提出更高要求,這些都要求節水灌溉特別是微灌、噴灌等先進灌水技術能得到較快發展。但是,目前我國微灌所占的比重僅1.5%,絕對規模也不足1500萬畝,遠低于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并且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肅、山東、山西、遼寧等少數省份,全國范圍內發展極不平衡。
2、制度建設不完善。微灌發展的支持政策還不健全,財政支持的資金規模和補助比例都不能體現對節水公益性的補償,農民購買節水器具還不能享受農機具購買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政策;如何加強節水灌溉工程措施與農藝、管理措施相結合還缺乏政策引導,微灌要求的農業規�;洜I尚要制定操作性制度;與鼓勵節水的相關水資源管理、水價政策不配套;此外,還缺乏節水灌溉設備生產企業的扶持、引導政策等。
3、技術推廣存在薄弱環節。目前以政府部門、設備生產企業為主的技術推廣體系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的實際需求,需要盡快完善微灌的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基層推廣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高,規劃、設計水平有待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不強、工程管理水平很低,對工程效益發揮產生較大影響。
4、市場監管不力。國產微灌設備、管件質量與國外產品尚有一定差距,部分微灌產品易于模仿生產,且市場缺乏有效監管,使得生產企業對節水產品技術的研發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擾亂了灌溉設備正常的生產經營,對農民帶了一定的損害。特別是有些地方以低價為中標條件,造成畝投資嚴重背離工程正常造價,嚴重影響工程質量,這對微灌技術的發展將產生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四、促進微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建立健全完善的切實有效的微灌技術服務體系。建立生產企業、科研院校、行業部門、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共同參與的技術服務體系,健全縣、鄉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加大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的培訓力度,強化和重視工程建設后的應用技術指導和管理與服務。
2、加強微灌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加強微灌基礎應用試驗,如不同區域和作物的灌溉制度、水肥高效利用模式、針對因倒茬發生種植方式變化的工程設計及管理模式等,加大技術儲備,研究適應滴灌特點的一整套新的栽培技術模式。
3、建立完善的標準化體系與質量監督體系。國家應將節水灌溉設備納入定期檢查的范圍,在資金、檢測手段等方面予以支持。完善標準化體系與質量監督體系,規范產品質量與市場監管。
4、繼續加強示范工程建設。以丘陵山區、北方干旱缺水地區為重點,在棉花、蔬菜、花卉、水果等經濟附加值較高的作物種植區,加大微灌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將節水工程措施與農藝耕作技術措施緊密結合起來,并提高微灌工程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同步進行田間試驗,摸索總結微灌在各地的適用性,優化參數設計與設備選型,研究省水增產規律、配套農業技術、微灌灌溉制度及最優水分養分技術及其田間管理技術指標和措施等。
5、加大微灌工程建設投資,探索對部分公益性較強的工程維護更新補貼形式。在加大對農民節水意識培養的同時,通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節水灌溉示范、扶貧等資金渠道,加大財政補助力度,逐步將節水灌溉設備、材料的購置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范圍,引導、鼓勵農民發展節水灌溉,特別是開展噴灌、微灌工程建設。黑河、石羊河等水資源緊缺地區的節水灌溉工程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考慮到這些地區農業發展受市場、地理環境、種植技術的制約較大,工程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加上當地農民收入水平很低,要積極探索財政對部分經濟效益發揮不充分、以節水為主要目標的工程的維修、更新費用補助形式。
6、完善微灌技術推廣的配套制度建設。要切實落實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明確初始水權,推行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制度,建立水市場,完善水權轉讓機制;在進一步提高水源保證率和完善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快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和水費計收辦法,既要維持工程正常運行,也需爭取減輕農民水費支出;積極培育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強化節水灌溉工程的運行管理和效益發揮,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聯合,加大財政對其能力建設的扶持;微灌技術推廣力度大、規模大的地區,有關部門要重視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加工與流通體系,按照現有規定,引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業規�;洜I、產業化發展,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
7、提高領導重視程度,加強組織管理。各級政府要將包括微灌技術推廣在內的節水灌溉發展,納入地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政績考核范圍,加大對節水灌溉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實力、有技術、服務好、有社會責任的節水灌溉設備生產企業,同時加強對節水產品市場的監督管理,防止不合格的產品進入市場,維護農民的權益。
8、加強技術培訓與交流,加快微灌技術推廣。各級政府在重點推廣地區要強化技術培訓力度,編寫農民容易讀懂的普及材料,根據本地區的特點編寫典型工程設計,將微灌技術推廣本地化、簡單化。在推廣微灌等節水技術時,要在當地政府的統一組織和指導下,將田間節水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結合起來,強化增產增收效果,調動農民建設和管理微灌工程的積極性。
|